发布时间:2025-08-04 17:43:56源自:http://www.mrqdb.com作者:魅人文案范文阅读(5782)
```html
杜甫《楼上》诗词赏析
《楼上》
唐代:杜甫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楼上》译文
站在楼头望着残破的天地,忧国忧民一筹莫展竟使人焦虑得不断地在抽拔着头上的白玉簪。
想到君王乃在这三极以北,而我却却飘泊在五湖之南,难以报效国家。
依恋君主,思念之心极其苦切,但论才能则又觉得有愧于那可作栋梁的杞楠。
在乱离之中如今不能自救,我恐怕还是要老死在这边远的湘潭。
《楼上》注释
空搔(sāo)首:一筹莫展,搔头无法解决问题。
白玉簪(zān):戴朝冠时用来插定发、冠的器物。
皇舆(yú):国君所乘的高大车子,多借指王朝或国君。
三极北:东西南三极之北。地有四极,长安在北面,故称。
五湖:指洞庭、青草、具区、兆baz、彭蠡五个湖泊。
恋阙(quē):心恋京都,即依恋君主。
劳肝肺:五内俱劳,形容思念之心极其苦切。
论材:一作“抡”。愧杞楠:愧对栋梁之才。杞楠:都是高大乔木,材质坚硬,此指栋梁之才。
乱离:因动乱而飘泊。
终:终究。
老:老死。湘潭:县名,属潭州,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今湖南省湘潭市。
《楼上》鉴赏
这首诗于唐代宗大历四、五年(公元769—760)漂泊长沙时所作。代宗永泰、大历(765—766)之际,安史之乱虽已平息,唐帝国却再也无法恢复昔时盛世。河北地区为安史余孽的蕃将集团所控制,成了国中之国。吐蕃仍占有河湟,威胁京师。唐朝腹地的东西川、荆南等地,诸将拥兵自重,时有争斗。杜甫虽在野之身,无官守,无言责,面对这样的情势,忧国情殷,不能自已,时发于诗。杜甫于大历四年正月中旬自岳州南行,经青草湖,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投奔老友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刺史韦之晋,而到达衡州时韦之晋已改任潭州刺吏,于是又折回潭州。四月,韦之晋病没,四月初八夜,长沙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臧玢之乱”,杜甫连夜逃难,这年夏秋他又在湘潭度过。此时虽是老体精壮、身患重病的 situ,登楼远望,有感于家国之忧,于是赋成了这首悲怆的.《楼上》。
《楼上》赏析
诗人登楼远望,联想到现实是“天地空搔首”,而自己却是“无力整乾坤”。一筹莫展的诗人唯有“空搔首”来寄托心情。颔联写京城远在三极之北,自己却身在五湖之南。颈联写诗者始终将救民于水火的希望寄托于皇帝身上。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在动荡乱离中,诗人自己尚不能自救,更以何来报国,只怕会老死湖南,表达了诗人沉痛悲凉的离愁和身世之叹。
首联以“天地”二字点题,登楼四望,俯仰苍茫,忧天地之悠悠,伤祸乱之未已;虽济世有心,而回天无力;于是搔首踟蹰,凄怆感发。这就是诗诗首联的意境。"天地空搔首"句,笼罩全篇,有涵盖乾坤之势。冠以"天地"二字,喻搔首太息非为一己之穷通,而是为了社稷苍生的安危,跟题《楼上》来,下着"空搔首"三字,上大下小,句法甚奇。立意既已高远,读从觉苍茫浑厚。"空"著此一字,体现了老杜空怀报国之志,沦弃草野,无可何的心情。次句具体描绘搔首之状。古人束发戴簪。散发搔首,故抽簪。搔首本喻焦虑之状,频频抽簪,则更见焦虑之情切。
颔联承接登楼而写远望之状:朝廷远在三极之北,而自身处于五湖之南,极力拉开两地距离。在于叹息个人于国事无补,明搔首之故。由此写出首联细节的情意,表现自己与国家、君主的关系以及内心的情感。
颈联对诗者来说,是全诗最深刻的部分。通过描绘诗者在乱离时的孤独与无奈,表达了诗者的命运与时代背景的高度共鸣。
p>杜甫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他们的诗艺术风格和思想境界都达到了当时社会和文学的高峰水平。杜甫的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中国古诗的发展,还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 杜甫《楼上》诗词赏析_楼上 杜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