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3 23:24:16源自:http://www.mrqdb.com作者:魅人文案范文阅读(1968)
李白《清平调·其一》唐诗译文及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清平调·其一》唐诗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李白《清平调·其一》
唐代: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其一》译文
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李白《清平调·其一》注释
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 sizeof 色艳。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李白《清平调·其一》译文二
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
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李白《清平调·其一》创作背景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组诗共三首。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或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时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本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李白《清平调·其一》赏析
此诗想象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首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容颜与衣裳之美,表现出杨贵妃的富贵之态。
其次,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如“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就是通过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杨贵妃的亮丽容颜和高贵身份。
(
)诗人在比喻中兼有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放大了杨贵妃的娇态与大红大紫(“华浓”)的美艳。
第三句写道:“若非群玉山头见。”“群玉”即山名,“群玉山”指神话中的仙山。出自《穆天子传》(又名《周王游行》,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载周穆王巡游之类事项的著作),书中说:“群玉山”是西王母所住的地方。这里以西王母居处来指代仙界,诗人暗寓杨贵妃美状天仙。
第四句写道:“会向瑶台月下逢。”“会向”即应在。“瑶台”也是西王母的居处。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
(
)这句与上句前面用“若非”与“会向”相连,即“若非……会向”即是“不是……就是”之意。也就是说,杨贵妃不是“群玉山头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相逢的神女。
(
)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
)在这句之后,“若非……会向”还是“看见”的意思。“看见”指的不仅是一个视觉,而是指一个相知、相遇的意思。
第五句写道:“会向瑶台月下逢。”(
)会向是同“看到”的意思。
(
)这句与上句前面用“若非……会向”相连,即“若非……会向”即是“不是……就是”之意。也就是说,杨贵妃不是群玉山头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
)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不露痕迹地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欢迎分享转载→ 李白《清平调·其一》唐诗译文及赏析(古诗清平调其一唐李白)
上一篇:学生食品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的教案(学校食品安全教育班会)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