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原创精品说说!

当前位置:首页 > 合同 > 合同 > 本文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_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王义伟

发布时间:2025-08-16 02:15:51源自:http://www.mrqdb.com作者:魅人文案范文阅读(355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对童年的关注。
  2.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朗读训练等方式,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的语言方法。
  3.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将美好童年生活用语言表现出来,感受童年的趣味和积极向上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难点:“百草园”“三味书屋”的比较、理解作者对童年的关注。
  2. 难点突破方法:通过设计对比句和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背景。

一、导入环节

  1. 复习引入
  2. 提问:你有没有过类似回忆童年的事情?生活中有哪些值得回忆的事件?
  3. 导入:从《朝花夕拾》到“百草园”,作者用细腻的语言记录下童年的美好时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位回忆儿童往事的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 对比引入

  5. 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不同,引出文章的主题:讲述儿童的童年生活。

  6. 情感铺垫

  7. 提问:“我的蟋蟀们!我 cover my insects and flowers?”这句话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二、读文品句

  1. 朗读预设
  2. 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并朗读文章,并完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思维导图。
  3. 在课堂上,教师展示文中的句子,并引导学生提问:“你在这篇文章中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发现某种规律?”

  4. 品句分析

  5. 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每一段文字的情感和叙述顺序。
  6. 例如:

    • “我的一串蟋蟀!它们跳得可厉害了!”
    • “我的一束 covering my flowers and bugs!”
    • “我们的野草可是多啦!”
  7. 板书设计

  8. 标明文章的整体结构,突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主题。

三、表演与创作

  1. 表演文中的动作
  2. 在课件中展示《雪地捕鸟》的插图,让学生模仿捕捉鸟类的动作。
  3. 教师可以问:“你有没有发现百草园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回答:“冬天的时候,百草园可真奇妙啊!”(比喻“白雪纷飞”)

  4. 编排练习

  5. 提供学生在课后时间进行的创作活动:模仿《雪地捕鸟》的描写,写一写自己观察到的“百草园”的趣味和秋天的情景。

四、解读情感

  1. 情感分析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生动的语言描述百草园:

    • “我的蟋蟀们!它们跳得可厉害了!”
    • “我们的野草可是多啦!”
  3. 引发共鸣

  4. 教师问:“你的‘蟋蟀们’和你的‘野草们’能说些什么?”
  5. 引发学生思考:作者用了这些形象生动的语言,将百草园的内容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既展示了童年的趣味,又增添了神秘感。

五、总结与延伸

  1. 课堂小结
  2.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篇文章,谈谈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理解。
  3.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把“好东西”用在“不好地方?””

  4. 课后活动

  5. 推荐学生查找相关图片或视频,感受“百草园”的趣味性。

教学评价

  1.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朗读和品句反馈。
  2.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编排练习反馈。
  3. 情感共鸣:通过讨论文章情感和理解作者意图,体现学生对童年的关注。

这一设计结合了对比引入、朗读分析与表演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又帮助学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汇报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节课的说课。我是七(1)班的学生,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分享我的理解与思考。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三年级下册课文的续写,讲述了一位少年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最终转向了“三味书屋”。这篇故事不仅描绘了他童年的美好回忆,还通过描写“百草园”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情感和对生命、自由的追求。

(2)教材地位

这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经历的经典之作之一,也是初一学生熟悉的历史文言短篇小说。它通过对“百草园”这一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风格——即从观察到写景,再到深入思考、运用恰当修辞手法的艺术。

(3)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百草园中经历的艰难际遇,通过回忆和感受,深刻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2. 知识目标:掌握描写“百草园”景物的方法(观察、细致分析、恰当修辞),提升写作能力。
  3. 技能目标:通过对比阅读《鲁迅的故家》,体会作者在记事时的立场和态度,提高对写景的思考。

(4)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百草园”这一场景如何描写。通过观察、细致分析和恰当修辞,感受其生动的画面感。
  • 难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变化,理解这种转换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针对初一学生的语文课,学生正处于从关注事件的直接兴趣转向关注人物与情感的间接兴趣的关键时期。在学习这篇文言文时,部分学生可能对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仍不够熟悉,如何准确理解“百草园”的情景和作者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

采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节的开篇,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经历的经典之作之一,同时也是初一学生熟悉的历史文言短篇小说。

(2)对比阅读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百草园”这一场景的多义性,结合朱自清的小说《春》,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在记事时立场的不同:“春”是对人物的刻画,而“百草园”是对作者回忆的铺陈。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 导语:鲁迅先生原名朱自清,这节文是他的回忆之旅,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记述,展现了他童年的美好回忆。
  • 铺垫:前两课已经学习了《春》,这里通过对比分析“春”与“百草园”的不同,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2)自主阅读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文中的部分句子的填写,如“我写下了怎样的景物?”和“我的哪些感受?”。

(3)对比阅读

通过对比朱自清的《春》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记事时立场和态度的不同:“春”是对人物的刻画,而“百草园”是对作者回忆的铺陈。这种多义性是鲁迅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4)深入分析

  • 第一视角观察法: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描述“百草园”的情景。
  • 第二视角描写:“书屋”在“百草园”之上,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 第三视角表达:“百草园”是作者回忆的家园,“三味书屋”却是他前行的方向。

(5)总结感悟

通过对比阅读和深入分析,学生体会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经历的经典之作,更是初一学生熟悉的历史文言短篇小说。它通过对“百草园”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情感和对生命、自由的追求。


五、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对比阅读法

  1. 《春》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比较
  2.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变化意义

板书内容简洁,清晰地展示了赏析“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三种途径和分别表现出的思想内涵。


六、评价设计

  1. 定性评价:通过品读课外文,巩固所学的“百草园”景物描写赏析策略。
  2. 开放性评价:鼓励学生结合个人体验进行创作,展示对“百草园”这一场景的不同理解。

结语

这节课的设计既体现了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风格,又通过对比阅读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深意。希望同学们能在教学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思考,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谢谢!

谢谢大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篇说课稿(共2课时)

教学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该文章通过描写作者童年时代的生活,展现了童心的主题。


一、说教材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结合个人感受,理解作者眼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特点及其生活态度。
  2. 情感教育:体会作者对童心的向往和思考,感受童心带来的快乐生活和自然发展的束缚。

(2)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眼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态度,掌握文章表达技巧。
  •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童心的深情叙述与思考。

二、说教法

  1. 以学生为主导
  2. 鼓励学生主动阅读、自主学习,营造互动氛围。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

  4. 引导点拨法

  5. 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分析文章内容和情感。
  6. 通过讨论交流促进理解。

  7. 分层次教学法

  8. 针对不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说学法

  1. 自主阅读法
  2. 提前预习,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文章内容。

  3. 小组讨论法

  4. 利用课余时间或小组合作,深入探讨作者的视角和情感。

  5. 反思总结法

  6. 帮助学生梳理文章整体结构,提升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预习:

  • 学生自主阅读,完成课前准备。
  • 教师引导提问,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2)课堂导入:

  • 鼓励学生回忆童年趣事(或不好的回忆),激发兴趣。

(3)重点阅读

  1. 作者眼中的百草园
  2. 分三个小问题引导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百草园?其特点有哪些?

  3. 作者眼中的三味书屋

  4. 同样分三个问题,引导分析生活态度。

(4)总结与反思:

  • 通过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态度,体会作者的深情叙述。
  • 结合个人感受,思考童心的意义与未来。

五、说板书设计

``` 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作者眼中的百草园
1. 群体情景:作者如何描写百草园的美丽?
2. 主题特点:作者表达的自由与快乐。

二、作者眼中的三味书屋
1. 群体情景:作者如何描写三味书屋的单调?
2. 主题特点:作者表达的束缚与焦虑。

文章主题:童心与自然发展之间的关系。 ```


(1)情感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童心是作者笔下最深刻的思考,体会到童心带来的快乐生活和自然发展的局限。


(2)知识传承目标:

掌握作者写百草园、三味书屋的技巧,理解它们的生活态度及其背后的情感表达。


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共12课时)

(一)第一课时:预习与导学

教学目标: 1. 结合个人感受,理解作者眼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特点及其生活态度。 2. 通过自主阅读,尝试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方法: - 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分享感受,营造互动氛围。


(二)第二课时:情境激引

教学目标: 1. 提前预习,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文章内容。 2.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激发兴趣。

教学方法: - 鼓励提问,引导分析作者视角。


(三)第三课时:百草园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 1. 分析作者眼中的百草园,理解作者的自由与快乐。 2. 结合个人感受,体会童心带来的快乐生活。

教学方法: - 通过讨论交流,提升表达能力。


(四)第四课时:三味书屋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 1. 分析作者眼中的三味书屋,理解作者的束缚与焦虑。 2. 结合个人感受,反思童心带来的局限性。

教学方法: - 通过对比思考,加深理解。


(五)第五课时:情感表达

教学目标: 1. 总结文章主题,体会童心的意义与价值。 2.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技巧。

教学方法: - 引导总结,培养反思能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学习其语言表达的技巧。
  2. 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文本内容,体会文章主题。
  3. 通过活动创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导入

  • 课件展示: 开启“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展现其独特的成长环境。
  • 教师互动: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的“童年”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内容理解

  1. 填空题: “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那里有……”(具体填写)
  2. 关键词勾画: 在文中圈点并勾选关键词。
  3.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活动及其象征意义。

语段赏析

  1. 第二段:
  2. 教师示范如何用比喻句“打开童年之窗”来解读内容。
  3. 例文:“不必说爬山、摘花、采蘑菇,也不必说蹚河、兜鱼、打水漂,单是冬季冰雪活动,就有无限趣味。”
  4. 第七段:
  5. 学习动词修饰语(如“够”、“够得着”)。
  6. 第九段:
  7. 提到内心的描写和情感表达方式。

课堂随笔创作

  1. 开头: “打开我的童年之窗,那里有……”作为开头。
  2. 活动创作: 学生用自己经历或兴趣创作相关句子。
  3.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并给出建议。

教师总结

  • 总结“鲁迅先生的童年”如何体现语言表达的技巧,以及文章的主题。

二、反思不足

  1. 教学线索不够清晰: 在活动中过于强调语言表达,未能充分结合主题。
  2. 语段学习不够深入: 学习的重点较为单一,缺乏综合性。
  3. 活动开放度有限: 部分学生创作内容不够具体或创意不高。

三、微调改进

  1. 增加更多互动环节: 结合动画或视频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生动性。
  2. 扩展语段学习: 引入其他文言文分析活动,丰富学习形式。
  3. 加强基本功训练: 组织学生多读、背诵全文,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四、总结

通过以上改进,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式更多样化。未来继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效果,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希望这份说课稿能全面覆盖用户的需求!如果需要进一步调整,请随时告知。

为简,本节课围绕着“学以致用”与“我手写我心”的教育理念展开。通过观察老师的随笔写作示范以及学生的当堂作业实践,我发现这些行为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教育思想。首先,“学以致用”强调的是知识的实用性,它不是简单的灌输式学习,而是让学习成为一种主动的探索过程。其次,“我手写我心”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思考空间。

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不仅通过观察学生的写作实践,更在当堂作业中发现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创新表现,充分证明了“学以致用”与“我手写我心”的理念得到了贯彻执行。这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综合能力。

最后,我想说: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书写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成长如同一本活页书,既在纸上书写,也在心里生长。谢谢大家!

欢迎分享转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_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王义伟

用户评论

专题说说

© 2013-2018 - 魅人文案范文 版权所有 鄂ICP备88888888号-1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网站公告 - 合作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