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8 17:45:40源自:http://www.mrqdb.com作者:魅人文案范文阅读(8483)
登鹳雀楼教案二年级
登鹳雀楼是诗人王之涣写的,他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是这雄伟壮丽的景象: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次句写目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不远处折而东向,留归大海。这幅壮美的景致通过这些简单的字句,凸显了出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初步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涵义。
2、通过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藏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1、诗篇本身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需要通过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来体会和感悟。
2、插图中的山、河等元素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白昼与黑夜、近大远小的自然现象,为学生理解诗意提供了视觉支撑。
3、通过文字与图形的对比,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句中的意境与哲理。
4、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多,能够利用自己的生活观察来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含义,形成积极的观察能力和思考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具体的角度切入,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1、鹳雀楼图片。
2、录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理解题意。
(1)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老师,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是怎样的诗?”
(3)教师讲述: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常住在山西永济县的河边停下,这样人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鹳雀楼。学生看图想象,老师的课 title 是《登鹳雀楼》,同学们也要去想这幅景象是怎样的。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1)指导学生自由地读诗,观察图片,思考诗人是如何看到的:
“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
“次句写目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哮”
“又在不远处折而东向,留归大海”。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鼓励积极想象,引导思考:“那看到什么景象了?”
学生会联想到夕阳西下的壮丽景象,以及诗人登高望远的感慨。
(3)作画:假设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你能帮帮我吗?
1、结合诗句,教师解释: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学生试着自己想象这幅图,然后合作完成。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
“你见过夕阳西下景象吗?”
学生描绘并分享,教师继续引导:“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学生会联想到那片遥远的天空中的美景,以及诗人登高望远的心情。
(5)教师动情地以描绘作结:
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学生朗读诗句,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这幅画面的美丽和宁静。
三、作画完成,激发思考。
1、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画画:
“在纸上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图片中获得启发,自己创作一幅描绘鹳雀楼的美景。
2、教师小结:
这幅画面生动地展现了白昼与黑夜的变化,以及诗人登高望远的心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壮丽而深邃的画面。
四、继续作画:
1、学生自由表达:“站在鹳雀楼上,你还能看到什么?”
学生会联想到黄河奔腾的景象,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象这一画面。
2、教师用画笔将画面变得更为丰富:
“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
学生自由提问并分享。
教师鼓励学生回忆课本中的内容,并引导学生自己绘制这一画面。
五、结合文采,深入理解。
1、教师指导:“你在纸上还能看见什么呢?看看图,想象一下。”
学生尝试描绘自己想象的画面,教师及时给予反馈。
2、教师播放一段与古诗相关的视频:
“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
“那白昼与黑夜之间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变化呢?”
学生会联想到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句话:“明像入境,才可以入境;入境方可悟情。”
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要让学生感受到白昼与黑夜的变化,必须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得直观的感受。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这句话的含义,并结合自己的观察体验进行表达。
4、学生自编一曲《登鹳雀楼》曲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创作诗作。
5、教师播放一段与古诗相关的音乐视频:
“在看一看,画一画的过程中学生已然理解了诗意,鹳雀楼前的美丽景象也如电影般在脑海播放,那么真实的情景是否如想象的一样呢?在教学结束,我安排了电脑小博士放映影片,再次感受白昼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磅礴气势,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使图、文、声立体同时输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去感悟古诗,使书本上的知识得到内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6、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这幅画面生动地展现了白昼与黑夜的变化,以及诗人登高望远的心情。这是一个人类文明的缩影,也是对生命奥秘的一种探索。只有站在更高的位置,才能更好地观察世界,获取更多的知识。这种学习的智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是一块珍贵的知识储备。
7、教师引导学生反思:
“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这正是古诗所蕴含的哲理。”
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老师的讲解,思考这句话的意思,并联系自己的观察能力进行表达。
8、教师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一首优美的古诗,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一种学习的智慧——站在更高的位置观察世界,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这种思想也指导着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帮助我们在困难中找到希望。
欢迎分享转载→ 登鹳雀楼教案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二年级数学)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