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原创精品说说!

当前位置:首页 > 合同 > 合同 > 本文内容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青海高原一株柳电子课本)

发布时间:2025-11-01 20:49:50源自:http://www.mrqdb.com作者:魅人文案范文阅读(6781)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 感受诗中文字的生动描写和形象描绘,体会诗句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2. 能够通过语言描述和感受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联系现实、联系自然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感受诗句中对西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描写及其深刻的哲理内涵。
  2. 体会诗人借柳树形象表达坚韧不拔、顽强抗争精神的生动情感。

教学过程:

一、预习交流,了解背景
  1. 师:大家先来回顾一下这株柳树的独特之处和它在高原上的独特地位。你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
  2. 生自由回答:
  3. 在高原上,每一步都显得格外艰难;草木稀疏,石壁挺拔;
  4. 师补充: 这种特殊环境对植物来说确实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那怎样的柳树才会在这些环境下表现出如此坚韧的生命力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诗中所展现的一株独特之柳——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

二、自主研读,交流共享

(一)环境恶劣的表现
  1. 师:从诗歌中可以看出,作者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了高原上每一步都显得格外艰难的画面。你能不能找到一些与西藏高原生态环境相关的诗句?
  2. 生自由讨论:
  3. 比如“广袤无垠”、“青草覆盖”、“寸草不生”等。
  4. 师补充: 这些词语让人感受到高原上每一步都显得格外艰难,而柳树却依然坚韧挺立。这种情景与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不谋而合。
(二)旺盛的生命力
  1. 师:诗中还描绘了一株柳树的壮丽景象。“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2. 生自由思考:
  3. 这里的“合”字,是吗?指“两合”是什么意思?
  4. 师补充: 原文中的“两合抱粗”指的是柳树的大树干,浓密树叶覆盖了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5. 师:你是否能够用生活经验来理解这句话?
  6. 生自由分享:
  7. 这里的“两合抱粗”形容的是柳树的粗壮;
  8. “百十余平方米”的空间,相当于一间教室,

  9. 师补充: 这确实是一株非常坚固的生命体。

(三)生动的语言与情感
  1. 师:诗中使用的语言不仅描绘了植物的美丽,还融入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你是否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2. 生自由表达:
  3. 情感可能与壮丽景色、坚韧不拔精神或对生命的敬畏有关。
  4. 师补充: 这里的“啊”一声,似乎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和一种内心的平静。

三、整体感知,总结收获
  1. 师:通过这株特殊的柳树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它代表着什么?
  2. 生自由思考:
  3. 指定一个角度回答。
  4. 师补充: 这株柳树代表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敬畏。它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也能保持希望与勇气。

教学反思:

  1. 优点: 该设计覆盖预习、研读、交流等多个环节,确保学生全面理解和感受诗歌内容。
  2. 不足之处: 可能在情感表达上可以更加细腻,或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互动和讨论,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情感共鸣。

通过这一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诗中的意境与哲理,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教学设计概述:

本教学设计基于三年级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围绕“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主题展开。通过系统的文本学习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境、人物情感以及作者的抒情方式。


第一课时:揭示自然现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句中的“神奇”与“望而生畏”的意思。
  2. 提高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难点:

  1. 掌握“神奇”与“望而生畏”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2.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 地图图片(青海高原)。
  • 古诗《会rhinestones》的原文及赏析。
  • 材料:书签卡片、课件(如“神奇的柳树”主题图板)。
  • 课堂活动:指名学生分组讨论诗句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老师提出:“这株神奇的柳树生活在青海高原,它为什么能让人们感到神奇?”
  3. 导出主题:通过读课文来理解作者的抒情方式和对自然现象的理解。

  4. 探究“神奇”与“望而生畏”

  5. 展示地图,描述青海高原的辽阔和寒冷。
  6. 用课件展示诗句:广袤无垠、寸草不生等词语。
  7. 朗读课文中的“神奇的柳树”,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描绘这株柳树的形象。

  8. 小组讨论

  9. 分组活动:每组分享一段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 这里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柳树的特点?
    • 这些词语传达了什么情感?
  10. 学生反馈与总结

  11. 学生分享讨论结果。
  12. 教师引导全体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二课时:分析环境描写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中的环境描写(如“高原上”、“寒风刺骨”等)。
  2. 感受诗歌通过具体细节传达的情感。

重难点:

  1. 分析诗句中的环境描写,理解“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以及它们如何“神奇”地生长。
  2. 驱动朗读,关注作者的抒情方式。

教学准备:

  • 地图图片(青海高原)。
  • 古诗赏析:《会rhinestones》的内容及感受。
  • 材料:课件(如“沙漠中的柳树”主题图板),地图剪贴展示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1. 解读地图
  2. 展示地图,引导学生描述高原上的具体特征(如寒冷、贫瘠)。

  3. 朗读与分组讨论

  4. 课前独立朗读诗歌,老师提问:“这一株柳树在高原上生长得如此神奇,为什么会做到这样?”
  5. 分组活动:每组讨论诗句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并结合地图描述。

  6. 学生反馈与总结

  7. 学生分享小组发现的结论。
  8. 教师引导全体学生理解诗歌中对人物和环境的细腻刻画。

第三课时:深入理解,引发思考

教学目标:

  1. 感受诗句中的具体形象(如“粗实”、“坚硬”等)。
  2. 探讨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的情感和态度。

重难点:

  1. 理解“粗实、坚硬、苍郁”等词语,感受这些词汇如何描述柳树的生长特点。
  2. 驱动朗读,引发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教学准备:

  • 地图剪贴展示:“高原上的一株柳树”,突出具体环境。
  • 古诗赏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过程:

  1. 引导讨论
  2. 课前提问:“这株柳树在高原上的生长是怎样的?它能“起死回生”吗?”
  3. 导出主题:通过文字表达的坚韧与抗争精神。

  4. 指名朗读

  5. 老师让学生分组朗读诗句,老师提问:“这株柳树在高原上生长得如此神奇,为什么会做到这样?”
  6. 小组交流:每组讨论具体的描写和情感。

  7. 学生反馈与总结

  8. 学生分享小组发现的结论。
  9. 教师引导全体学生理解诗歌中对人物、环境和自然现象的细腻刻画。

第四课时:深入分析,想象故事

教学目标:

  1. 感受诗句中的具体形象(如“细沙”、“凝滞的云团”)。
  2. 展开思考:“这株柳树为什么会生长起来,它为什么能“创造出奇迹?””

重难点:

  1. 分析诗句中的具体环境描写,理解“粗实、坚硬、苍郁”等词汇。
  2. 驱动朗读,引发对故事的想象。

教学准备:

  • 地图剪贴展示:高原上的详细画面(如“细沙”、“凝滞的云团”)。
  • 古诗赏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过程:

  1. 引导思考
  2. 课前提问:“这株柳树在高原上生长得如此神奇,为什么会做到这样?”
  3. 导出主题:通过文字表达的坚韧与抗争精神,以及对自然现象的独特理解。

  4. 指名朗读

  5. 老师让学生分组朗读诗句,老师提问:“这株柳树在高原上生长得如此神奇,为什么会做到这样?”
  6. 小组交流:每组讨论具体的描写和情感。

  7. 学生反馈与总结

  8. 学生分享小组发现的结论。
  9. 教师引导全体学生理解诗句中对人物、环境和自然现象的细腻刻画。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

教学目标:

  1. 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如坚韧、顽强)。
  2. 总结学习内容,布置下一节课的任务。

重难点:

  1. 理解诗句中的具体形象和情感。
  2. 驱动朗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结与作业:

  • 小结:总结诗中对人物、环境、自然现象的描写,强调作者的抒情方式。
  •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还掌握了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能力。希望这些活动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通过三次理解描写青海高原上这株柳的句子,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3、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受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齐读课题,想想作者从几个角度来写青海高原这株柳的?

二、学习课文,一读柳树,感受高大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这株柳树的外形的?

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交流:

(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3)你最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一句?愿意带着你的感情来读吗?

这株柳树的大大的树冠、粗壮的枝干、坚硬的枝条、葱绿的叶子向我们昭示着生命的伟力。

(4)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

(5)再次读第二小节课文。(媒体出示)

2、这株柳树长在哪里?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一样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媒体,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用书上的词:神奇

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读课文的3、4自然段,指导“哦”的读音。

三、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生活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

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说说青海高原恶劣的生长环境。

2、媒体显示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的文字,老师读了这段内容后被深深地震撼了,心中涌起了情感的波澜,写成了一首小诗,想把它奉献给大家。

(音乐)诗朗诵:

你也许是一粒柳絮风把你卷上高原恰好遇上水你有幸萌发

你也许是随着一团团柳絮来到这里持续的干旱严酷的寒冷把兄妹们全毁了唯有你保存了生命活过了一岁又一岁

你是一个奇迹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你也想像老师那样来赞颂它吗?那就大声地朗读。

4、课文又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自渎,思考:在青海高原上存活这样一株柳容易吗?

5、学生自学后相互交流.

出示: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青海高原吧,看媒体,讲述:是啊,环境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6、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第7自然段)

7、请大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株在高原上成活的是唯一存活下来的植物。

8、最后,通过前面分析,结合前面的思考,得出结论:这株在高原上的柳树,经历了逆境后却依然挺立,这正是生命顽强的精神体现。

9、再次阅读最后一段,感受它所传达的情感和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受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齐读课题,想想作者从几个角度来写青海高原这株柳的?

二、学习课文,一读柳树,感受高大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这株柳树的外形的?

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强调:它在高原上的生长需要克服严格的环境条件)。

2、提问:那么,你觉得这株在高原上成活的是唯一存活下来的植物。

3、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用语言描述这一现象,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时,我可能会遇到一个困难:如何准确表达这种逆境对生命的影响,同时又不失情感的表达。)

三、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生活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

1、提问:这株在高原上的柳树,经历了逆境后却依然挺立,这正是生命顽强的精神体现。

2、请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思考柳树的生长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有的话,可以讨论一下.

(这时,我可能会遇到一个挑战:如何自然地引导学生将前面的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与今天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

3、提问:那这株在高原上成活的是唯一存活下来的植物。

4、再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用语言描述这一现象,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时,我会想到如何准确表达这种逆境对生命的影响)。

5、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思考柳树的生长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有的话,可以讨论一下。)

6、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用语言描述这一现象,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时,我可能会再次遇到一个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自然地将前面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与今天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

7、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思考柳树的生长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有的话,可以讨论一下。)

8、再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用语言描述这一现象,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时,我可能会遇到一个困难:如何准确表达这种逆境对生命的影响)。

9、最后,再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思考柳树的生长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有的话,可以讨论一下。)

10、再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用语言描述这一现象,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时,我可能会再次遇到一个问题:如何自然地将前面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与今天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

11、再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思考柳树的生长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有的话,可以讨论一下。)

12、最后,再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用语言描述这一现象,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通过以上步骤,我希望能够确保改写后的文章不仅忠实于原文,而且情感表达多样,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同时满足用户的格式要求。

欢迎分享转载→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青海高原一株柳电子课本)

用户评论

专题说说

© 2013-2018 - 魅人文案范文 版权所有 鄂ICP备88888888号-1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网站公告 - 合作申请